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法规 > 正文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 浏览:205次 时间:2025-10-18 08:00:04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5〕11号),答好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产业化特色卷,完善我省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促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一)推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强药用野生动植物物种就地和迁地保护。积极推进中药资源的保存、选育、人工驯化与种植养殖等工作,鼓励开展珍稀中药资源繁育、仿生、替代技术攻关,促进我省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省中医药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药监局等及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责任单位均包括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不再列出)


(二)强化中药资源统计监测。调查统计辖区内中药材产业信息。优化中药资源监测统计机制,推动江西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与省级中药材交易平台高质量互联互通。完善省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优先保障重点中药材来源质量可溯可控。推动20种以上重点中药材品种实现可动态追溯。加强中医药、农业农村、林业、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统计等部门的数据互通共享,强化信息分析、应用和预警。(省中医药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局、省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三)推进中药材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省内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重点围绕赣产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建设3个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或种质资源库,建立1-2个保存圃,保存中药资源300种以上。加快中药材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研制,加大繁育技术推广和良种应用,加强对种子种苗示范基地的扶持、指导、规范和认证。(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以“赣十味”“赣食十味”等为重点,持续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围绕订单生产、定制药园等模式,推广中药材生态种养、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技术。推进用于药用作物的农药登记,鼓励研发推广适用于中药材生产的农机装备,推动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建成定制药园100个左右,力争建设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养殖)基地10个以上,进一步做强赣中道地药材、赣东特色药材和环鄱阳湖药食同源三大药材产区。(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中药材流通储备体系协同建设。推动建设一批产地加工基地,鼓励建设产地仓,支持仓储物流系统升级,有效缩减流通中间环节。探索建设中药材储备库,开展“丰储欠补”稳定市场供应。支持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现代化中医药交易会展中心,高质量举办樟树药材药品交易会,加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力度。推动赣江新区、樟树、南城等地建设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大对线上线下销售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违规违法行为。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省商务厅、省林业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省供销联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推进中药制造提质增效


(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围绕“一城一都多园”产业布局,持续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和南城“建昌帮”中医药振兴发展项目等建设,加速袁州、小蓝、章贡等地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中药企业上市,鼓励通过战略性兼并、收购、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中药制造品质提升。深化“区块链+中药工业”融合,支持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打造一批中药领域“数字领航”企业、“小灯塔”企业及“数智工厂”标杆。推进先进装备更新升级,聚焦中药产业链主导产品升级迭代、重大共性技术升级、制造与服务系统集成、关键工艺和基础平台提升等,提升中药制造业发展水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名优中药产品培育。推动道地药材纳入中药材趁鲜加工目录,力争确定趁鲜切制品种30个以上。发挥我省中药饮片传统炮制技艺优势,促进“樟帮”“建昌帮”等特色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支持我省特色炮制饮片创新发展,加强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鼓励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等对江西传统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独家品种进行创新改良和二次开发,推动已上市中药产品质量提升。持续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和生产,申报注册3个以上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品种。全力做好区域商标品牌注册指导工作,加大商标行政保护力度,积极推动中药老字号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快“中药+”跨界融合。以“中药+”促进产业延链发展,支持开发推广一批具有中药特色的食品、日化用品、中兽药、植物提取物等大健康产品。充分发掘中医药文化丰富内涵,鼓励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促进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开发“中药+”精品文旅康养路线,促进中药炮制技艺、热敏灸等中医药非遗类项目与康养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省中医药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中药药品价值评估和配备使用


(十)试点开展临床价值评估。采用循证医学等手段,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基础上,挖掘整理现有中医药产品使用经验证据,推进人用经验向临床证据转化。选取5-10种江西特色中药品种纳入临床应用指南,为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集采药品目录提供证据支撑。加强中药品种上市后再评价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中药大品种临床综合评价,提升临床价值证据等级。(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支持中药配备使用。完善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集等指导性标准,强化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规范提升各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的运用。支持中药参与联采、集采及国家谈判,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品种,通过医保基金与中选品种企业直接结算。鼓励建设区域中药制剂中心,支持特色优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依法调剂使用。(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促进热敏灸产业发展。建设优质、高产艾草种植主产区3-5个,提升艾草供给能力。推进艾草种植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引导热敏灸灸具生产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延伸热敏灸产业链条。拓展热敏灸产品适宜场景,扩大热敏灸技术服务范围,加快热敏灸机器人市场化应用。建设完善基层热敏灸综合服务区,在社区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开展热敏灸服务,加强热敏灸人才培养,提升相关人员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提高江西热敏灸品牌知名度。(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中药科技创新赋能


(十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中医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鼓励跨省域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力支持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赣江中药创新中心和国家药监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等中药领域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平台及科研机构建设,开展中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优化中药领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谋划中药领域省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强化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引导企业建设科创飞地,支持以“揭榜挂帅”等新型组织方式探索企业主导的中药重大科研选题机制,提升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和产业化能力,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和关键装备研发应用。(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强中药创新研发。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支持中药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速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推进中药膏方等传统养生产品的发掘应用,挖掘旴江医学等流派名医验方,研究建立赣药名方品种库,推动向新药转化。(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推动全产业链数智升级。推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覆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流通、交易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鼓励探索人工智能灾害预警,推动中药材从经验依赖向科学种植演进。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工艺,拓展中药工业数智化技术应用典型场景。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新模式,提升创新药研发效率。开发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专用语料库,利用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等手段强化临床价值评估效果。绘制中医药知识图谱,促进传承与创新融合。鼓励建设基层共享中药房,助推智能化中药服务体系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中药质量监管


(十六)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中药标准体系建设。主动参与国际草药典、中药监管国际规则制定,推动赣产道地药材等ISO国际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修订完善,探索构建与其他省份地方标准常态化衔接协同机制。支持中医药相关企业、社会团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开展道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数字化等标准研制,助力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优质优价。(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推进中药监管体系建设。强化中药专业监管力量,逐步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健全药品生产分级监管机制,建立药品生产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制度。加大技术指导服务,优化药品上市后变更审评审批流程。督促企业按规定对中药说明书安全性信息等进行完善。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管理。(省药监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


(十八)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办好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等相关会议,促进中药国际交流和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建设海外中医药中心、热敏灸分院。推动中药产品国际注册和市场开拓,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积极支持中药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提升中医药品牌国际影响力。综合运用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权、科技秘密定密、商业秘密、中药品种保护、传统知识保护等方式,完善中药领域保护体系。(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办、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南昌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十九)加强统筹领导。健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指导各县(市、区)挖掘具有亮点特色的中药产业发展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强对中药行业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积极促进行业自律。强化对中药企业的指导服务与合规提醒,确保各级保障措施落地见效。(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药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建设中药领域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推进中药学硕士点、博士点布局,鼓励设立中药类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中药企业人员柔性流动机制。支持建设老药工传承工作室,持续推进江西中医药大学等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培养一批“樟帮”“建昌帮”特色中药炮制传承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中药领域劳动和技能竞赛,加快培育高素质中药产业工人。加大对中医药人才职称评聘支持,推动职称晋升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设比例。(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资金支持。统筹多渠道资金支持中药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结合中药产业特点,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层次人才创业专项贷款等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依托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矩阵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申办“财园信贷通”贷款。持续推进中药企业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增发、并购重组及发行公司债等多元化工具扩大融资规模。统筹使用各类金融财政扶持政策。加大中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等重点环节保险保障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局、江西证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上一篇: 甘肃环县14.8万亩中药...

下一篇: 没有了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