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追踪 > 正文

丹参生产过剩 后市难离低位

作者:杨鹏 浏览:686次 时间:2025-11-20 09:16:35


丹参作为我国心脑血管领域用量最大的大宗中药材之一,丹参的市场行情始终围绕“产能周期”与“供需博弈”波动。2023年价格冲高至阶段性高点后,2024年行情持续回落,而2025年产新季的到来,叠加前期延迟货源与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成为改写后市走向的关键变量。


一、历史复盘:价格周期与产能演变的精准轨迹

丹参价格波动严格遵循“低价减种、高价扩种”的市场规律,近十年数据清晰呈现三轮完整周期:2012-2016年上涨周期:2013年创下38元的历史峰值,2016年次高点达29-30元,连续高价推动山东临沂、河南卢氏、陕西商洛等主产区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2%以上。 2017-2020年低价周期:产能释放后行情持续回落,2018-2020年统货价格长期徘徊在8-12元,其中2019年部分产区最低价探至8.5元,“药贱伤农”导致主产区种植面积缩减35%。2021-2023年回升周期:2021年产量下滑引发补库热潮,年底价格升至18元;2022年受疫情影响回落至15-16元;2023年中药材牛市带动下,资本介入推高价格至23-25元,山西万荣等产区种植面积激增至2万亩,全国整体扩种幅度达10%-15%。




二、2025年产新核心实况:规模、价格与供应结构

(一)产新规模:种植面积与产量双创新高

2023-2024年的高价行情刺激全国丹参种植规模大幅扩张,河南温县、甘肃等新兴产区跟风扩种,2025年全国种植面积较2023年增长30%。生长周期内气候条件适宜,无重大自然灾害,预计全国年产量将突破10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山东临沂作为核心产区,年产量达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四川中江、河南卢氏等产区产量均超9000吨,形成多点供应格局。


(二)价格表现:低位运行且品质分化明显

2025年产新自10月启动,山西万荣县首车鲜货成交价2.6元,较2024年同期的5元下跌48%,较2023年高价期的4.5-5元近乎腰斩。干货市场延续低价态势:药厂投料货稳定在10-12元,四号筛优质丹参片报价22-23元,低品质货源价格已逼近成本线。


(三)供应结构:双重货源形成叠加压力

2024年山西万荣因持续雨水导致产新周期从2个月缩短至半个月,约15%的货源延迟至2025年春季释放,截至产新前仍有部分余货未消化。2025年新产货源集中上市后,形成“春茬延迟货源+当年新产货源+2023-2024年结余库存”的三重供应压力,据测算当前市场总货源可满足8个月以上需求,库存消化周期拉长至18个月。



三、2025年产新对后市行情的三大核心影响

(一)短期影响(6个月内):价格震荡下探,支撑位脆弱

2025年10-12月产新高峰期,新货集中涌入市场,叠加前期库存,短期内供需矛盾急剧加剧。预计统货价格将在8-12元区间震荡,药厂投料货或下探至8-9元的成本线,仅优质选货因稀缺性可能出现10%-15%的阶段性反弹,但难以突破14元。主要驱动因素:一是中成药企业受集采政策影响,采购策略保守,多按需进货;二是商家心态理性,经历2024年药市降温后,避免大规模囤货,难以形成抢购热潮。


(二)中期影响(1-2年):产能过剩主导,低位徘徊成主调

2025年扩种的丹参苗将在2026-2027年进入盛产期,产能将维持高位,若种植面积调减幅度不足30%,市场供需失衡状态难以改善。预计2026-2027年丹参统货价格将稳定在10-14元区间,难以突破18元的关键阻力位。同时,俄罗斯丹参以低于国内15%的价格进口冲击,进一步压缩国内低价货源的生存空间,低质丹参面临淘汰风险。需求端年均增长率仅5%-8%,远不及供应扩张速度,难以形成价格支撑。


(三)长期影响(2-3年):去产能周期开启,优质优价成趋势

2025年产新引发的低价行情将持续压制种植积极性,预计2026年全国种植面积将缩减20%-25%,但需2-3年才能完成有效去产能。长期来看,行情反转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是种植面积回归至55万亩以下的合理水平;二是社会库存消化至6个月需求以内。同时,新版2025版《中国药典》对重金属、农残标准趋严,GAP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山西、甘肃等地已出台基地奖补政策,将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转型,道地药材与优质饮片的“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明显,丹参酮等提取物的创新应用可能开辟新需求增长点。


四、后市展望与操作建议

综合来看,2025年产新是丹参行情进入深度调整期的标志性事件,产能过剩的核心矛盾将主导未来2-3年市场走向,低价运行是大概率事件。对于种植户:建议2026年适度缩减种植规模,聚焦道地品种与标准化种植,通过提升品质降低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扩种;对于商家:短期内以短线流通为主,聚焦优质饮片细分市场,规避低质货源;中长期需等待2026年种植面积调减与库存消化信号,再考虑布局波段机会;对于药企:可趁低价建立战略库存,优先与GAP基地合作,锁定优质货源,同时布局丹参深加工产品,对冲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整体而言,丹参市场已进入“产能消化+产业升级”的双重周期,2025年产新带来的供应压力将加速行业洗牌,唯有顺应“优质优价”趋势,才能在市场调整中把握先机。



注:本文来自作者杨鹏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上一篇: 中药材五大烂市品种

下一篇: 没有了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