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分析 > 正文

芡实高库存与政策依赖下的低迷与僵持

作者:海彬冷库 来源:作者投稿 浏览:291次 时间:2025-11-23 08:47:28

根据近期对主产地的实地考察,结合与业内资深人士的交流,当前芡实市场正面临供需严重失衡、价格持续承压的复杂局面。以下从现状、成因及短期展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现状: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交易清淡

1、价格持续下行,生产者普遍亏损

去年晒制“潮子”的加工户普遍亏损,现在没有出售的一车亏损可达十万元,导致今年市场信心受挫,无人敢轻易晒货。


王家坝种植芡实的大户有5家,有8000亩的,有6000亩的,有4000亩的,一共大约2.3万亩,其他小户不算,今年他们产量有450斤的,有350斤的,品种不一样,管理的不一样,产量也不一样,受灾的面积不一样,部分够本,部分赔钱,小部分赚个小钱的,总体都不太理想。


2、大量库存积压,供需严重失衡

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当前市场库存有量。江西产地有约3000吨壳芡实及1000吨米芡;安徽产地约有3000吨壳芡实;亳州冷库更有约5000吨壳芡实和3000吨米芡。


消耗周期漫长:上述库存总量,即使在没有新货产出的情况下,也足以满足市场一年半到两年的需求。这是压制当前行情的核心因素。


3、市场交易陷入僵局

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终端消费乏力,去年“十个人存货八个人没卖掉”,市场“人气”涣散。


加工厂因下游销售不畅而拿货谨慎,导致壳芡实走货缓慢。新旧货源叠加,形成了“越不敢买,价格越跌;价格越跌,越不敢买”的恶性循环。



二、 成因分析:为何陷入如此困境

1、“隐形库存”的显性化是关键诱因

过去市场只关注了壳芡实的库存消耗,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历史上积累的大量已加工的米芡,此前一直被封存在冷库中,并未真正进入流通和消费环节。


今年,这些“沉睡”的米芡库存被抛向市场,直接冲击了壳芡实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在种植面积从40万亩减至15万亩后,壳芡实依然走不动、加工厂不开工的根本原因——市场在消化“米”的库存,而非“壳”的库存。


2、种植户的“政策套利”心态支撑种植面积

尽管种植芡实本身收益不佳,但主产区(如王家坝)的大户们种植意愿依然强烈,这背后是特殊的风险收益驱使。


政策性保障:种植区域为稻田地,若遇泄洪,国家每亩补贴高达5000元,这比正常种植芡实的收益高出2-3倍。这实质上成为一种“保险”或“期权”,降低了种植风险。


低管理成本:芡实为多年生,无需每年重新种植,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博弈高行情:农户在赌一个周期,即“五年内只要遇到一次高价(如潮子5元多)或一次泄洪补贴”,就能覆盖数年的成本并实现盈利。


3、供给较多遇上需求较少

在供给上,虽然芡实因天气有所减产,但总种植面积稳定(如王家坝大户就有2.3万亩),加上政策激励,总供给并未显著减少。


在需求方面,芡实这类药食同源的非必需品需求受到明显抑制。



三、 短期展望与风险

1、价格或短暂平稳,但难言反转

由于晒货商全面退出,逼迫种植户自行晒货,短期内市场恐慌性抛售的压力可能减小,价格有望进入一个短暂的平稳期。


在库存未被有效消化前,任何价格的反弹都将受到强大压制。新货的持续产新,将继续给市场带来压力。


2、去库存是漫长过程

市场的核心矛盾从“新老产量交替”转变为“如何消化历史库存”。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2年甚至更久,期间行情将持续在低位震荡。


3、最大的风险点

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政策的变化。如果泄洪补贴政策发生调整,将直接击破种植户的“安全垫”,可能导致种植面积大幅缩减,从而在长远上改变供需格局。


结论:当前芡实市场正处于一个典型的“熊市”去库存周期。建议各方参与者保持极度谨慎,密切关注库存消化进度与政策动向,在行情出现根本性反转信号前,不宜盲目抄底或囤货。



注:本文章来自作者亳州市海彬冷库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上一篇: 草果的破局与价值重估

下一篇: 没有了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