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养生保健 > 正文

心慌、气短、总乏力?老年心血管的“能量危机”与科学化解之道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稳 汪茂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163次 时间:2025-09-05 08:47:38

王大爷最近总觉得“不对劲”:遛个弯就心慌气短,爬两层楼要歇三回,晚上睡不踏实,白天头昏脑涨,稍微动动就一身虚汗,嘴唇也干干的。儿女劝他去医院,他却摆摆手:“老啦,哪能跟年轻时比?歇歇就好。”殊不知,这种持续的疲惫感、心慌气短、动辄汗出、口干少津,可能远非简单的“年纪大了”,而是心脏发出的“能量告急”信号——中医称之为“气阴两虚”,这正是老年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背后常见且危险的病理基础。忽视它,可能让心血管健康在不知不觉中滑向深渊。


读懂心脏的“气”与“阴”


1.什么是“气阴两虚”?“气”是心脏的“动力源”,推动血液运行全身。心气足,则心跳有力、泵血充沛、人精神饱满。心气虚,则动力不足,表现为心悸气短、倦怠乏力、活动耐力急剧下降、稍微动动就大汗淋漓。


“阴”是心脏的“润滑剂”与“营养液”,濡养心肌、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节律。心阴虚,则心脏失于濡养,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手脚心发热、心胸烦闷)、夜间盗汗、头晕眼花、舌红少苔甚至无苔(剥苔)、脉象细弱或结代。


“气阴两虚”就是心脏既缺“动力燃料”(气不足),又缺“润滑滋养”(阴不足),处于一种“干烧”与“疲软”并存的恶性状态。


2.为何老年心血管疾病尤需警惕“气阴两虚”?

(1)自然衰老:脏腑功能随年龄增长自然衰退,“气”与“阴”的生化能力减弱。

(2)疾病消耗: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衰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都在持续损耗“气”与“阴”。

(3)基础病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若控制不佳,会加速对心血管的损伤,加重气阴亏耗。

(4)互为因果:“气阴两虚”削弱心脏功能,加速心血管疾病进展;反之,心血管疾病又不断加重气阴损伤,形成恶性循环。这使得“气阴两虚”成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频繁发作、心衰迁延难愈、生活质量低下的关键推手。


3.科学防治策略:多管齐下,稳住“心”局面

(1)基石:坚持西医规范治疗

务必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脏负荷等药物。绝不擅自停药或减量,这是预防心梗、脑卒中、心衰急性加重的关键。


(2)协同:中医药干预——精准应对“气阴两虚”

在规范的西医治疗基础上,针对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慢性左心功能不全(II、III级)患者普遍存在的“气阴两虚”这一核心病机,中医药可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于明确属“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应用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制剂进行精准干预,以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


以临床常用的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为例,该制剂源于经典名方“生脉散”,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能够从根本改善心脏的能量供应与滋养状态,有效缓解因气阴两虚所致的心绞痛、心悸、气短、乏力、口干、头晕、汗多、脉弱或结代等症状,进而提升患者的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口服制剂相比,冻干粉针剂型通过现代制剂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药效成分的活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从而保障了临床疗效的充分发挥。但该药属中成药处方药,须经专业中医师严格辨证后方可使用。


(3)重中之重:日常科学养护——为心脏“开源节流”


再好的药物也需健康生活方式护航。日常养护是预防气阴耗伤、巩固疗效的根本:


①饮食养心—“补气养阴”食养方:黄芪麦冬生脉饮组成:黄芪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黄芪、麦冬、五味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20分钟,滤出药汁,待温热后调入蜂蜜即可饮用。


该食疗方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成分同源,可谓“院外调理的天然搭档”。二者结合,既能借助现代中药制剂快速稳定地改善症状,又可通过日常膳食温和调理,实现更为全面和持久的健康维护。山药小米红枣粥组成:鲜山药100克,小米50克,红枣5颗。

做法:山药去皮切块,小米淘净,红枣去核,所有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熬煮成粥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养胃和中。通过补益后天脾胃之本,来化生充足的气血以养心。


②适度运动—“量力而行”强心法:


首选散步、太极拳、八段锦这类舒缓运动。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身体微微出汗、感觉轻松,次日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和大汗淋漓(汗为心液,过汗伤气阴)。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头晕时,应立即停止。心衰患者务必在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③情志调摄—“静心养神”安魂术:


保持心态平和非常重要,避免大悲大喜、暴怒焦虑等剧烈情绪波动,以防损伤“心气”、耗竭“心阴”。建议通过培养书法、园艺或音乐等安静舒缓的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此外,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修复心气、滋养心阴的关键。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环境宜暗而静。中午小憩30分钟,有助于恢复体力。同时,积极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也有助于缓解压力、避免孤独抑郁情绪,从而更好地维护心脏健康。


④穴位保健—“随手可及”养心穴:

内关穴

具有养心安神、宽胸理气、缓解心悸胸闷之效,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常用拇指按压或轻柔按揉,每次3-5分钟,每日数次。


膻中穴

具有理气宽胸、舒畅心肺之效,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为心包经募穴,可用手掌大鱼际上下轻柔摩擦至温热。 面对老年心血管疾病中“气阴两虚”所带来的“能量危机”,综合管理是稳定病情的核心策略。正视“心慌、气短、总乏力”等身体信号,理解其背后“气阴两虚”的实质,采取科学、综合的防治策略,老年朋友定能更好地稳住“心”局面,拥有更有活力、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上一篇: 石榴是秋季养生“黄金...

下一篇: 没有了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