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知识 > 正文

麦冬:补五脏之阴,止吐血衄血

作者:麦冬:补五脏之阴,止吐血衄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浏览:7040次 时间:2021-08-20 07:44:01

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


补诸脏之阴


本品甘寒质润,不唯有补阴之效,而且有微寒清解之功。故多用于诸脏之阴液阴津不足之证,虽入肺、胃、心经,实则对五脏之阴都可补之,只是对于补肺、胃、心经之阴更为偏重而已。


肺阴虚证本品养阴润肺,兼能清热,对于燥伤肺阴证及阴虚肺热证尤为适宜。如燥邪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苔燥乏津之证,常与沙参、玉竹、天花粉等同用,如《温病条辨》之沙参麦冬汤。若温燥伤肺,燥热较重,身热咳喘,咽干鼻燥,以之与桑叶、石膏、枇杷叶、阿胶等同用,如《医门法律》之清燥救肺汤。上述两个方子也是笔者临床的习用方之一,效果十分可靠。对于阴虚肺热证,本品也十分适合,《珍珠囊》言其治“肺中伏火”,概即指此而言。本品常用于治疗肺痨、肺痿、肺痈、白喉等证属阴虚肺热者。如《张氏医通》二冬膏,以本品与天冬同用,治阴虚劳嗽,甚则咳血等证。亦可与生地、百合、贝母、知母等同用以增强疗效,如同书的二冬二母膏。

胃阴虚证《本草正义》云:“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品。”本品甘而微苦微寒,长于养阴益胃清热,为治疗胃阴不足诸证之佳品。对于温病燥热伤阴引起的舌干、口干、咽干等证,常与沙参、玉竹、生地等养阴生津之品配伍,如《温病条辨》之养胃汤、玉竹麦冬汤皆是。亦可与苇根汁、梨汁、藕汁等配伍,如同书五汁饮。对于胃阴不足之消渴证,麦冬善于养阴生津止渴,故《本草正义》称其“补阴解渴,为必用之药”。常用于内热伤阴耗津消渴,症见口燥多饮多食等症。如《卫生宝鉴》麦冬汤,即为消渴而设,治疗伴有日夜饮水不止者,有类于今之糖尿病上消证,以麦冬与黄连、冬瓜干配伍。亦可与乌梅同用,治消渴喉干不可忍,饮水不可止者,如《圣济总录》麦冬汤。另前述之五汁饮、益胃汤等也可以作为治疗消渴证参考。治疗糖尿病,常用麦冬与生地、鬼箭羽、山萸肉、黄芪、天花粉等配伍。此外,对于暑热所致的口渴多饮等证,麦冬亦为常用之品,如《杂病源流犀烛》之麦冬汤,治疗中暑燥渴之证,以之与石膏、知母、人参等相伍,效果佳。现代研究发现,本品有较好的降糖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机制。


胃阴亏虚、火气上逆,常致呕逆烦热。麦冬养阴清热、微苦而降逆止呕,故与此合拍。《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重用麦冬,并以之与半夏、甘草、粳米等同用,治疗胃阴虚而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之证。亦可与生地黄汁、生姜、陈皮等配伍,治虚热、呕逆不下食,食则烦闷之证,如《外台秘要》地黄饮子。对于阴虚性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刘渡舟先生常以叶氏养胃汤加用白梅花、生麦芽、石斛,名曰益胃和肝汤,效果颇奇,方中用麦冬以滋胃阴。


津亏肠燥证胃阴不足、燥热伤津,导致肠燥津亏之便秘,用麦冬养阴清热,润肠通便。如《温病条辨》增液汤,即以本品与玄参、生地相伍,为治阴亏便结之名方。同书之麦冬麻仁汤,用本品与麻子仁、白芍、何首乌相伍,治疗疟伤胃阴,便秘等证。若伴有热结者,又可以加入大黄、芒硝等,以成泻热润肠通便之方,名曰增液承气汤。


肝肾阴虚证麦冬虽不入肝、肾经,但五脏之阴皆有关联,而麦冬作为一味重要的滋阴药物,对于肝肾阴虚也有不凡的作用,如治疗肝阴不足的名方一贯煎,方中即有麦冬,麦味地黄丸也是治疗肝肾阴虚的名方,在临床上多有应用。


气阴两虚证麦冬甘寒柔润,滋阴润肺,且能益心肺之气,前人有“强阴益精”“定肺气”“补心气”之说,常用于治疗心肺气阴两伤,症见神疲体倦,口渴汗多,脉虚气短等,常与人参、五味子相伍,即著名的生脉散。据笔者临床经验,本方治疗心脏功能不足效果很好,可以起到强心作用。但是治疗此证时,麦冬用量宜大不宜小,以20克以上为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麦冬的水煎剂能提高实验动物的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拮抗心律失常,可能是其治疗心气不足的现代机制。


除心神不安


《名医别录》认为麦冬“保神”,《日华子本草》言其“安神定魄”,《本草汇言》则谓“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内守”。故麦冬有养心安神、清心除烦的作用,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神不安之证,尤其长于治疗虚烦失眠。若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可以与生地、当归、玄参、柏子仁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本方临床常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不齐,尤其是功能性心律不齐效果满意。用于气血两虚者,则以《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最为著名,方中麦冬与炙甘草、生地、阿胶等相伍,治疗伤寒热病及杂病“心动悸、脉结代”者,本方也为笔者临床常用。外感热病中,热邪内扰于心,导致心烦不眠,此时可用麦冬治之,如《温病条辨》中清营汤、清宫汤,以麦冬与犀角、丹皮、生地、银花等配伍而取效。


止诸般血证


麦冬止血之功,一般本草书并未记载,只是《医学启源》中言其“治血妄行”。麦冬不像三七、仙鹤草、血余炭等具有直接的止血作用,而是用于治疗阴虚有热,血液不循常道所致的出血。这可以从总结历代方书中所载的含麦冬止血方中得出结论,如《太平圣惠方》治吐血衄血诸方之生麦冬煎;《济生方》之麦冬饮;又如《活人心镜》治吐血衄血诸方不效者,用麦冬捣汁同蜜服;《保命集》治衄血不止,以之与生地黄水煎服;《医宗金鉴》之生地麦冬饮,以麦冬、生地各五钱,水煎服,主治上焦血热,目窍时流鲜血,尺脉虚数者,更能有力地支持这一观点。当今临床上也有报道,如用麦冬60克,配生地、玄参各30克,治一女青年鼻中流血,时断时续,历时一年,伴口苦,大便干结,鼻中干,喜冷饮,服上方仅数剂而愈。由此可知,麦冬对于阴虚有热之出血证颇有效验。


主咽喉不利


麦冬治咽喉不利,早在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就有记载“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方重用麦冬至七升且以其名方,可见其为方中主药。而《安徽药材》认为本品主“咽喉肿痛”,也是经验之谈。原因在于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麦冬养阴清热,补肺胃之阴且能清热,故对于阴虚风热上侵所致的咽喉疼痛最为适宜,因而用作主药。笔者在临床上治疗咽痛属阴虚者,喜用玄麦甘桔汤,即以麦冬与玄参、桔梗、生甘草配伍,如果兼有音哑或音声不出者,常加蝉蜕、木蝴蝶;若有热结者,可以再加金银花、连翘、山豆根等,一般都能取效。


治妇人缺乳


除上述所论,《药性论》载麦冬“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临床上用本品利水者较少,但是《千金方》中治缺乳之麦冬散至今仍在临床上应用。有报道,治妇人缺乳,用麦冬、瞿麦、王不留行各12克,山甲、甘草各10克,每日1剂,连服3~5剂即效。


需要注意的是,麦冬与天冬均属于甘寒之品,补液生津,其力相伴,且常配伍应用,名为二冬汤。二者的区别在于天冬寒凉性大,擅长滋养肺、肾之阴,麦冬尚入心胃之经,医心烦不安,为天冬所不及。


麦冬性微寒,除脾胃虚寒者外,一般用量偏大,笔者常用量为20~30克,尤其是治疗心气不足时,必须30克以上方有效,期望用10克左右取效是不现实的。本品属甘润微寒之品,故风寒感冒、痰湿咳嗽,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需慎用。据临床报道,有服用麦冬后引起过敏者,多与体质因素有关,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遍及会阴,腹部有针刺样掣痛、瘙痒,甚至出现谵语、两目直视等症状。但笔者在临床上未曾遇到此种情况。(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