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真伪鉴别 > 正文

古代人是怎么辨别真伪药材的

来源:网易网 浏览:2763次 时间:2021-12-26 08:56:00

明代药学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贸易辨假真》中提到这么一句民谚:“卖药者两只眼,用药者一只眼,服药者全无眼。“意思是药家两眼,一只眼辨知药物真伪优劣,另一只眼盯着医家用药需求。医家却只知道药物性味功治及用药法,视野有限,宛如独眼。病家则好像盲人,对药一无所知。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辨别真伪药材的。

药物成为商品后,物以稀为贵,往往出现种种伪品,因此,准确辨认药物,是药学一大主题。


古代由于条件限制,药家只能充分运用人的感官来辨认药物。几千年来,药学家积累了一整套药物经验鉴别法,概而言之,主要有尝、看、嗅、试诸法。

1

“尝”是口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表明,口尝是鉴别药物最古老、也是最可靠的方法,可以精细地辨识药物特有的气味。

《神农本草经》收载的甘草、苦参、五味子(以上均以突出的味为名)、细辛(以根细长而辛辣得名)等药,其名称就已经概括了各药最突出的味道。

龙骨由于稀少,古代就有伪品。但龙骨乃化石,有天然形成的微细孔隙,用舌轻舔,舌上会有吸引黏滞感,所以古人说龙骨“舔之着舌者良”。

此外,有些有毒的药物多有刺激味,炮制之后才能消失。因此口尝也可用来辅助鉴定某些药物炮制是否达到了去毒的要求。

2


“看”是利用视觉观察药物的外形,这是运用最多的药物鉴别方法。秦汉以前就见于本草记载的人参,是因为其根形类似人形而得名。

牛膝是因为其原植物的茎节(茎上生叶的地方)膨大如牛之膝。

此外,黄芩、白芷、雄黄、紫草、丹砂等药,都因为它们有特殊的颜色。

在这方面,古人将观察到的许多药物鉴别特点,分别命名药材,形象易记。

3


“嗅”是通过嗅觉感知药材的挥发性气味。《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木香、麝香,都是以香气命名。

梁代陶弘景在鉴别药材时,就注意到利用嗅觉。他说败酱草“气如败豆酱”,这一特性成为鉴别该药来源的可靠依据。又,陶弘景说白鲜皮“气息正如羊膻”,故该药又名“白羊鲜”或“白膻”;《唐本草》说徐长卿“有臊气”,正是本品所含特殊成分的气息。

老药工鉴别狗宝,常将鉴别物用口呵呵热气,立即嗅闻,真狗宝肯定有狗屎气息,若无此气息,则不用深入鉴定。对于有经验的药工来说,嗅法是不可缺少的可靠方法。

4

“试”法就是试验测试。在古代,这样的测试多借助水、火来进行。

《唐本草》鉴别法是火烧琥珀,“有松气”为真。北宋寇宗奭鉴别枫香、松香与乳香,云“烧之尤见真伪”,即燃烧后各自会产生的不同气味。

除此以外,触摸体会药物表面性质,敲击倾听不同的声音,折断体察其坚韧程度,新鲜药物切断观察流出汁液的颜色等等,都是鉴别药物真伪优劣曾用到的方法。

4

鉴药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药学家千方百计地利用上述各种方法来鉴别药物的真伪。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于某些药材紧缺,历史上不乏以伪充真、以劣充优的现象。

自从医药分家以来,“用药者一只眼”的现象随之而生。药家辨识药物真伪优劣,考证本草,正本清源,是其职责。不能苛求用药者同时也具备药家功夫。但是,药家已经考证,甚至《药典》已经明载其来源及性质的药物,如果用药者不去关注,就不免因“独眼”而致误。闹得沸沸扬扬的关木通事件,足以为训。事情起因,是有人长期服用含有关木通的成药制剂,结果引起肾功能衰竭。

事故出现之后,国内外都有人因此而指责“中药有毒”。关木通因此遭到抨击,甚至株连同科的药物。有人见到马兜铃科的药物(如马兜铃、细辛等),避之犹恐不及。

其实无论中西,都不乏有毒药品。药物善恶,取决于用药者是否善用。关木通的来源性质,《药典》均已明载。用药者不明其性,事故自然难免。

因此,要改变“用药者一只眼,服药者全无眼”的状况,只能是大家多涉猎药学基本知识。不具备规范中医药知识的患者服药一定要遵医嘱,绝对不能盲目用药。


真假药材辨别四招:

看: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枸杞子、山药、鸡骨草等药材的“正品”和“A货”都较容易通过此方法鉴别。

闻:闻闻药材是否有异常味道,如用猪皮、牛皮等制成的“阿胶”会有臭皮胶味。

摸:海马、冬虫夏草等贵价药材可能会被不法分子通过灌沙、加铁丝等增加重量,可用手掂量看药材是否重量异常。

泡水:可辨别用淀粉制造或经染色的伪品,如用淀粉粘上鹿皮造出的“鹿茸”一经浸泡就会自然散开。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