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种植技术及栽培要点详解

作者:追梦的纸鸢 浏览:465 2025-02-21 08:46:29

【 种植技术 】

一、选地整地

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进行种植,避免在涝洼或重盐碱地栽种。选好地后,施入圈肥并深耕20厘米,使土壤混合均匀,耙细整平后,依栽培方法做成不同宽度的平畦。


二、种植方法

菊花主要通过扦插、分株、压条三种方式进行繁殖。其中,扦插繁殖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谷雨前后,从越冬宿根发出的新苗中剪取枝条进行第1次扦插;芒种前后,再从第1次扦插获得的新株上剪取枝条进行第2次扦插。第1次扦插的株行距为12厘米,第2次则为8厘米。插后需保持苗床湿润,20天后生根成活后,用清水浇灌。


此外,分株繁殖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收获时选择健壮、发育良好且无病虫害的植株,剪去上枝留根部,并用草泥灰或毛灰覆盖。第2年开春前浇水粪尿,使抽出的幼苗壮旺,便于后续的分株工作。


谷雨前后,选择晴朗的天气,将菊花苗拔起并割去苗头,从根茎处纵向劈开,每株保留2~3个芽,随后立即进行栽种。移植的最佳时机不超过5月中旬。


此外,压条繁殖也是一种有效的种植方法。在安徽、浙江等地,菊花压条试验已取得成功,并逐步推广。这种技术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30%~40%。通过压条,菊花的枝条能节节生根,从而更有效地吸收营养,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死亡。


压条繁殖最好在阴雨天进行,并适时施肥。具体操作分为两次:第一次在小暑前后,将菊花枝条掀倒,每隔10厘米用湿泥揿实,并打去梢头,以促进新枝从叶腋处抽出。第二次在大暑前后,也就是7月底或8月初,将新抽出的枝条再次压倒,并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同时追施一次粪尿。在处暑时节进行打顶工作。


【 栽培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施肥

菊花是喜肥作物,其根系发达。在移栽前期,应控制水肥以减缓地上部分的生长速度,防止因枝叶过于茂盛而引发病虫害。中后期则需要适量追肥,以促进菊花的后期发棵、增加花枝和结蕾数量、提高产量。一般需要追肥三次:第一次在移栽幼苗成活后开始生长时;第二次在植株开始分株时;第三次在寒露前后、菊花刚现蕾时。注意施肥时不要让肥料沾到叶上,以免灼伤菊株。


二、中耕除草

在雨后转晴、土壤板结或杂草丛生时,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工作。通常每隔两个月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深度宜浅控制在3~4厘米以内以避免伤根。第一次中耕时应补齐缺苗并在雨后中耕时培土以防倒伏。


三、打顶

通过打顶可以使菊花的主茎更加粗壮并增加分枝数量从而增加花蕾数量、提高产量。通常当菊花分枝长到10~14厘米长时连续几天在晴天用剪刀将枝条的顶梢剪去1~2厘米进行打顶工作并在夏至、小暑、立秋三个节气各进行一次打顶工作共计三次。


四、搭架

由于菊花茎秆高而多因此可以搭建支架将菊茎系于其上以防止倒伏并促进通风使花多而大的生长状态。


五、病虫害防治

在栽培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确保菊花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

1、病害防治:

(1)霜霉病:这是由真菌中的一种鞭毛菌引发的病害,主要在4~5月份的低温多雨季节发生,传播迅速且危害严重。它主要侵袭叶片,严重时叶片背面会出现白色霜霉状物,导致叶片黄化、干枯。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无病菌地块留种,清理菊园残叶,降低田间湿度,以及在栽植时和发病期使用相关药剂如40%乙膦铝进行防治。


(2)叶枯病:这种病害在4月至11月湿度大、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防治方法与霜霉病相似,包括摘除病叶烧毁,并喷洒波尔多液或代森铵等药剂进行防治。


(3)萎荐病:由真菌中的半知菌引起,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危害根和茎部。防治措施也包括农业防治和药物防治,如使用甲醛浸苗等。


2、虫害防治:

(1)蚜虫:它们危害叶片、嫩茎和花冠,通过刺吸液汁使植株生长不良。防治方法包括清除残枝落叶和地边杂草,以及使用敌虫菊酯乳剂进行喷雾防治。


(2)菊天牛:这种害虫主要危害茎梢。防治时,一旦发现菊花茎梢萎蔫,应立即将断茎以上部分切除并集中处理。同时,在5~7月的早晨露水未干时,可以通过捕杀成虫来进行防治。


(3)叶蝉:这种俗称跳虫的害虫,以刺吸方式危害菊花,导致叶片变黄、生长衰弱、产量下降,并可能传播病毒病害。防治措施包括使用25%的速灭威或20%的叶蝉散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此外,还需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和地老虎,通常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杀灭。

会员评论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