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栽培技术
作者:
浏览:282
2025-08-05 08:00:00
苦楝(MeliaazedarachL)为楝科,楝属落叶乔木,高15~20m。分布山西南部,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南部海拔200m以下地带、陕西、甘肃南部、长江流域各地,福建、广东、广西及台湾均有栽培或野生,多生于低山、丘陵、平原地区。湖南省有苦楝和川楝2种。苦楝为湖南的主栽品种。苦楝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lcm;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川楝与苦楝很相似。其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而有区别。1选地苦楝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该植物在湿润的沃土上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与石灰岩地区均能生长,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区的良好造林树种,在村边路旁种植更为适宜。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苦楝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m以下。在海拔200m左右丘陵区,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也不错,可培育成中小径材,在低山区可培育大径材。凡属酸性或微酸性土类上,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苦楝。2整地苦楝造林采用穴垦整地。穴规格为40cm×40cm×40cm或60cm×60cm×60cm。有条件的地方先施放基肥,每穴放入0.25kg的过磷酸钙或其它钾肥,与土壤拌匀,准备造林。3栽植用种子繁殖。育苗及移栽方法:10~11月选择10年以上的大树采种。春季4月播种前用温水浸种4~5d,按行距30~45cm开条沟,沟深6cm,将种子播入,覆土压实。培育1年,翌年春季移栽。“四旁”绿化为3~4m,成片造林,按株行距5m×5m开穴,穴径60cm,深60cm,底层施厩肥,上覆细土10cm,每穴栽种1株,栽种时要使根部舒展,土壤与根部密接,覆土压实,浇水。苦楝造林一般以实生苗造林为主。但有些地方,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干旱、冰冻)利用苦楝萌芽能力强的特点,采用截干造林效果也好。苦楝芽苞萌动期早,在冬季无严重冻害的地区,尽可能在苦楝落叶之后,采用冬季造林。4整形修剪苦楝为强阳性树种,树冠较大,需要整形修剪。苦楝嫩枝或新梢受损伤后,在气温高,阳光直射时,树皮易产生日灼。大枝折断、病菌随雨水从伤口进入树心,常致心材腐烂变质。5施肥苦楝林地,一般属酸性红壤与黄壤。这类土质较为瘠薄,粘性重、蓄水保肥性能差。因此,施肥、抚育管理十分重要。根系好通气,怕溃水和土层板结。幼林期间要全垦深翻埋青,或以耕代抚间种豆类和绿肥。达到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透气和蓄水性能,有利根系伸展,促进幼林生长。6抚育管理幼树栽种后,每年要松土除草、施肥2~3次,冬季进行培土,遇雨季要及时开沟排除积水。抚育工作应做好补植、除萌、开沟排水、扶正培土、除草松土等项工作。7病虫害防治苦楝主要有病害有溃疡病、褐斑病、丛技病、花叶病、叶斑病;虫害有黄刺蛾、扁刺蛾、斑衣蜡蜱、星天牛为害,但不成大灾害。防治方法①营造混交林。②用50%马拉松、40%乐果1000倍液,或50%杀螟松、25Yo亚胺硫磷800倍液在5月底至6月上旬防治第一代初孵若虫。8采收、加工或采伐该种不仅是材用植物,亦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癖,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癖。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润滑油和肥皂等。苦楝以木材为主要用途,材质优良;易干燥、不翘不裂、加工容易、切面光滑、纹理美观、具芳香、抗腐性强、虫菌不易为害、耐水湿等,故为我国优良用材。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