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真伪鉴别 > 正文

中药材经验鉴别法及其发展

作者:郑金生 来源:医药网 浏览:6700次 时间:2021-09-04 08:08:08

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以及适应药材商品交流的需要,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药材鉴别经验。人们用直观简便的方法,依据药材的形色气味及其他特性进行鉴别。现多称之为经验鉴别法(或形性鉴别法)。此法简便实用,又多符合科学道理,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重要的遗产。


中药材一般是指可供医用的原料药材。古代中药材的鉴定主要是依据其药用部分(往往无法窥见全体)来判断真伪优劣,因此人们只得利用白己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来鉴别药材。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多彩的鉴别法。概括起来可分为尝、看、嗅、试及其他方法。


尝:“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反映了上古人民很早就用口尝来认识药物。我国最古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有毒堇“叶实味苦”的记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五味后来演变为药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最初是起源于口尝药味。《本经》收载的甘草、苦参、五味子、细辛等药物名称,就反映了这些药物各自“味”的特征。如当归与独活在外形(特别是饮片)上不易区分,但当归尝之先苦辛后微甜,而独活先苦辛后麻辣。


口尝还可以感知药物其他一些特点,如薄荷嚼之有清凉感,木瓜的滞涩,花椒的麻舌等。梁•陶弘景云:“(龙骨)舐之著舌者良”也属于广义的尝法。此外,运用尝法还可以判断某些药材(如半夏、乌头)是否符合炮制要求等。


看:观察比较是识别药物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的方法。古人最先抓住药材外观(形状、颜色等)。比如在秦汉以前即已使用的人参(似人形)、牛膝(茎节膨大如牛之膝)等药,就是以形似物命名的。而黄岑、白茝(芷)、雄黄、紫草、丹砂则表述了药物的颜色。“水银”药名,突出了形色两方面的特征。以形似物作药材名称的例子还很多,如马尾当归,马蹄决明,鸡骨常山(陶弘景),剑脊乌梢、紫油厚朴(寇宗奭);酱瓜天麻,鸡爪黄连(“如鹰鸡爪形”—李时珍);此外如粉草、绵芪、蚕羌、鬼脸升麻、绵纹大黄、花摈榔等,都是据形色鉴别药物。


随着药物的增多,外形相似(或伪作)者也多起来。人们对药物的观察日益由表及里,由粗致细。不仅更细致地注意到表面特征(各种纹路形式、突起、裂缝、癜痕、附属物等),而且深入药材内部,注意质地(光滑、粗糙、粒状、角质形、粉性、油性等)和结构(维管束排列、油室分布等)。《名医别录》云:防己“文如车辐理解者良”,就是指其断面木质部射线的形状。后世在鉴别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术语,生动易记。如朱沙点(油室)、金井玉栏(浅棕黄色形成层环纹与类白色皮部)、星点(异形维管束等)以及车轮纹、菊花心等等。


嗅:某些药材的特殊气味可以帮助鉴别。《本经》中木香、麝香即是以其香气命名。败酱一药,是用嗅法鉴别药材的典型。近代败酱的混淆品甚多,在进行本草考证时,“气如败豆酱”(陶弘景)是一重要依据。结合植物形态描述,证实古代药用败酱,是指败酱科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古本草这方面记载尚有不少,如白藓皮 “气息正似羊膻”(陶弘景),徐长卿“有臊气”(《唐本草》)等。有时还将药材火烧,再来闻其气。因为药物的气味是由多种挥发性物质产生的,故比较难以作伪,对有经验的鉴别者来说,嗅法是比较可靠的。


试:用简便的试验来检验药物。最常用的是借助于水、火。


水试——观察药物在水中的各种现象。如颜色改变:汉代《淮南子》梣(秦)皮注云:“以水浸之正青”,陶弘景又云:“水渍以和墨书,色不脱,微青”;《唐本草》日:《“水渍便碧色”,都是记述它在水中的蓝绿色萤光现象。这一特性至今仍然是鉴别正品秦皮的重要依据。又如观察药材比重差异判断优劣:《雷公炮炙论》以沉香沉水者为上(现代科学证明,沉水沉香的挥发油比重大于1)、半沉者次之。《日华子本草》用类似法鉴别地黄质量:“生者水浸验,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沉者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此外,还可以观察水试中的特殊现象及变化。如宋州划经本草》载鉴别熊胆法:“取粟颗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此法至今仍有使用。     火试——用火烧、锻药材,观察所产生的现象来帮助鉴别。早在《本经》中就有“丹砂能化为汞”的记载。火锻可使丹砂(HgS)还原出汞。火煅观察金石产生的各种变化,是古人在长期的冶炼、炼丹实践中所感知的。很多矿物药采用此法。除观察生成物而外,还充分注意到火烧时产生的颜色、声音、气味。陶弘景记录的鉴别真硝石(KNO3)的方法是“强烧之。紫青烟起”。这与现在火焰分析法的原理相闇合,成为后世区分硝石与芒硝(Na2So4·10H2O)的依据。《唐本草》指出,火烧琥珀,嗅之蔼“有松气”为真。宋·寇宗奭辨别枫香、松香与乳香时,也指出“烧之尤见真伪”,即嗅其产生的气味,清末郑天岩《伪药条辨》识别麝香,“将香少许弹于碳火上,真者如燃人发,其质爆裂,奇香四溢;伪者不但无香,且质如灰烬”。火试法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除水、火试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大体上是利用药材的某一突出特性。如“磁石召铁” (《吕氏春秋》)、琥珀拾芥(《雷公炮炙论》云:琥珀“如血色,熟于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说明我国很早就已观察到琥珀经摩擦可产生静电吸引力,并用以辅助鉴别)、牛黄透甲(陶弘景云:牛黄“俗人多假作,甚相似,唯以磨爪甲,舐拭不脱者真”)。它如用手触摸,感觉药物表面性质,敲击药物,听其声音判断优劣,拆断药材,观察有无粉尘飞出、体会其坚韧的程度,新鲜药材还可观察有无特殊颜色的汁液流出等。


众多的中药材鉴别经验,多散布在历代本草书 中,内容极为丰富。今择要简述于下。


约在二千年以前,《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了“药有上地所出,真伪新陈”的问题。从所记药名推求,其时已经具备了主要的鉴别方法(见前述各法)。稍后的《名医别录》则突出地记载了产地和生长环境,对药物形态描述稍有增多。南北朝时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一书,在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方面收录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并指出当时存在着严重的药品混淆情况。刘宋·雷斅《雷公炮炙论》在判断药材优劣方面的记载比较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药物学的发展很快。显庆四年(659)撰成的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对药物的辨识又比陶弘景前进了一大步。同时,有药图与本草并行,对识别药物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药图虽已失传,但这一做法一直为后世所仿效。唐代讲求道地药材。《千金翼方》(681年)在,“药出州土”一节中,列举了133州所产的519种药物。《新修本草》中也有很多道地药材的鉴别经验。唐代高僧鉴真在双目失明情况下,仍然可以凭嗅、尝、听、摸来鉴别药材,并将这些经验传到日本。可见唐代的药材经验鉴别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唐代药物学的基础之上,宋代中药材品种日趋繁复。政府设“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以革伪滥之弊”。宋代本草书中对药物鉴别贡献最大的是嘉祐《图经本草》。编写此书时由政府下令各郡县将所产药物加以绘图解说呈报,对外来药物也要客商提供标本和来源情况。该书已失,主要内容保存在后世本草书中,成为鉴定古代药物的重要依据。它的药图名称大多冠以州县名,这反映道地药材已十分兴盛。宋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注重实际,撰有《本草衍义》,其中有丰富的鉴别经验,甚为后世推崇。


药材经验鉴别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地总结。《本草品汇精要》所列的苗、用、色、味、嗅诸项下,记有不少鉴别知识。明初陈嘉谟《本草蒙筌》的“贸易别真假”一节中,列举了很多诸如“古扩灰云死龙骨,苜蓿根谓上黄芪”的作伪现象。该书除附有265幅原植物图外,还有28幅药材图,有的还显示了断面。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收药物是古本草中最多的(1892种),其中也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李中立的《本草原始》)(1612年),药材鉴别是该书主要内容。全书379幅药图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生图,简明形象,并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药材对比绘画。由于该书总结了明以前的经验鉴别,有人称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生药学性质的本草著作”。


清代药材经验鉴别知识已比较普及,很多本草书中都或多或少谈到药材的鉴别。但除了在具体经验方面不断增加,同时更多地将药物形色气味与药理相结合之外,并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发明。这一时期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记录了很多民间草药,后者的植物图相当真实可靠。清末民国初郑天岩的《伪药条辨》,可视为药材辨伪专著。


但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古代药材鉴别始终停留在经验的阶段,方法上没有新的突破、如“看”(观察)一法,一直囿于肉眼所及的范围。对药物更细小的结构无能为力。使鉴别的精确性和适应范围(如药材粉未鉴定)受到限制。


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显微鉴定和理化分析,将中药传统鉴定从经验进展到实验,扩大了鉴定范围(如中成药)。本世纪以来,我国许多药学工作者在中药材商品调查、品种考证、理化分析等多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尤其在解放后,中药鉴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57年中央卫生部发出编写中药手册的通知,短短数年,成果辉煌。《中药材手册》「1」在“性状鉴别”中大量吸收老药工的鉴别经验,《药材资料汇编》则在药材的产销及规格方面记载尤详。它如四川、甘肃、河北、浙江、江苏、江西、黑龙江、辽宁、安徽、山东、河南、广西、湖南等省,都编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药材手册或中药志,其中许多是在实践调查中得来的第一手经验鉴别资料。


解放前后出版的多种《生药学》以及解放后出版的《中药志》、《药材学》等书中,部注意发挥我国传统的药材鉴别经验的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加以整理提高。1974年编成的全国大学统一教材《中药鉴定学》,将药材传统的经验鉴别与原植(动、矿)物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相结合。中药鉴定学在理论上也不断提高、趋于完善。要之,解放后我国中药鉴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由于经验鉴别法的简便易行,”它仍然为广大药工人员所习用。进一步发掘整理这一部分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医药工作者的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郑金生)


参考文献

「1」马玉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 68页,文物出版社,1979。

「2」唐 ·苏敬等撰,日·冈西为人辑:《重辑新修本 草》,219页,学术图书刊行会,1978。

「3」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 342页,上 海科技出版社,1964。

「4」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材手册》,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9。

「5」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药材 资料汇编》,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