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知识 > 正文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用法及禁忌

来源:养生之家网 浏览:5150次 时间:2023-10-08 08:23:24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要产于四川、湖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加工炮制成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等,供临床使用。


【处方用名】制附片、制附子、黑附子(片)。


【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甘,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壮阳,散寒止痛。主治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诸痛等。


【临证运用禁忌】

1、附子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损津耗液,故阴虚阳亢,症见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禁用之列。


2、附子秉性纯阳,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及,仅适宜于阴寒内盛之证。倘若真热假寒,症见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饮,胸腹灼热,按之灼手,脉滑数有力,苔黄燥起刺者,断不可误用本品。


3、附子其性大热,有毒,温热诸证者禁用。如症见发热而不恶寒,汗出而热不退,疮疔红肿,口渴饮冷,心悸躁烦,舌质红,苔黄,脉数者,应禁用本品,以免以热助热,致使病情加重。


4、本品禁用于孕妇的理由有二:一是其性辛温而大热,用于妊娠妇女多热体质者,害处不少;二是附子有毒,恐对胎儿造成危害。


5、附子为温散寒邪之猛药,温而损液,辛散伤血,故阴血虚者,附子不能补益,故当慎用;对血液衰少者又见阳衰者,附子则切不可单用,且剂量不可过大,宜配伍大剂量的人参、黄芪、当归、白芍方可。


6、白内障,牙周病,鼻窦炎,单纯性鼻炎,鼻衄,肺结核尘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喉癌,甲状腺癌,肺癌,胰腺癌,失眠,心脏神经官能症,脑动脉硬化者,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皆忌用。


7、抑郁症者及血管性头痛者慎用。


【煎服方法注意】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在入煎剂时应久煎,以减其毒,一般宜先煎30~60分钟,剂量加大时,煎煮时间还应增加,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用量用法】

附子入药一般宜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一部)规定为3~15克,其中毒剂量为15~30克。其中毒剂量与常规用量非常接近,尤其对机体敏感的患者,故宜严格控制附子用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其使用剂量,避免开始就从常规剂量之高值使用。


【临证用药体会】

1、附子辛甘大热,燥烈迅发,走而不守,温通开散,彻里彻外,能通行十二经,温壮命门之火,峻补元阳,逐在里之阴寒,散经脉之寒湿。因此,本品为回阳救逆,驱散阴寒,挽救危亡之无可取代之药物。临证施治,回阳救逆每用生附子以收捷效,治其他病证多用熟附子,一般用量3~15克;但如慢性肾病及重症肌无力等某些疾病亦有用至20~90克,甚至量更大者。不过,必须辨证准确,而且宜从小量渐加,切不可贸投大剂。并应配以补益阴血药物,既能于阴中求阳,又防燥烈伤阴。


2、附子为强而有力的温补肾阳药物,但现在的中药书籍皆记述本品“温肾助阳”或“补火助阳”。我们认为,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下助阳、补阳、壮阳三者的不同区别。“助阳”,其功效不强,多是针对一些功效平和之品而言的,如菟丝子、沙苑子等;“补阳”,包括补心阳、脾阳、肾阳,附子主要功效的部位是肾阳,显然对此用补阳并不十分恰当;“壮阳”,主要针对的是肾阳,并且功力强才能说是壮阳,而附子恰恰就是温补功力很强的药物,在功效表述方面就应该使用“壮阳”术语。因此我们认为,附子的这一功效应该是“温肾壮阳”或“补火壮阳”。


3、附子是一味治病救人之良药,用之得当,则屡治大病。但附子有毒,尤其生附子有大毒,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过去在中药房中备有生附子,后来因为用法、煎法、用量不当,常常发生中毒事故,近年中药房用的都是制附子,生附子已被禁用。清代医家柯韵伯曾说:“今之畏事者,用乌、附数分,必制熟而后敢用,更以芩、连监制之,焉能挽回危证哉。”附子祛寒止痛,生用较制用疗效好得多。因为附子的抗炎、镇痛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等,这些成方经炮制、久煎,则分解为抗炎作用较弱的苯甲酰基乌头原碱类衍生物。附子用于抗炎止痛,生用最好,煎煮时间不宜太长。但是附子的毒性之大小,与产地、品种、剂量密切相关,临床追求疗效还必须保证安全,具体的剂量、煎煮时间应严格掌握,以防发生中毒事故。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