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知识 > 正文

“苦”味药三大功效分析

来源:中医中药网 浏览:4323次 时间:2021-09-19 08:17:26

苦是药性五味之一。火性炎上,炎上作苦(《尚书·洪范》)。“炎上作苦”可理解为,“苦”是火本身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苦”源于“火”。火焰的燃烧总具有向上的趋势,当木烧制成焦炭时,向上的火焰高度达到了极致,当渐渐熄灭而焦炭有一种“苦涩”的味道。这种现象说明了在“炎上”的火焰达到极致时自然会产生出苦味的焦炭,来制约炎上的火焰,以限制其无度地发展。临床上苦味药常有清热泻火之功,这便是“物极必反,同气相求”之说的体现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酸、苦涌泄为阴”,“火生苦”,“苦入心”;另外《周礼·天官冢宰》中有“以苦养气”记载。《金匮要略心典》曰:“苦者,能泻,能燥,能坚”。《药品化义》则归纳苦味的功能为:“苦坚脆,燥湿,直行,降下,涌泄,祛垢,解毒,开导,养血,补阴”。一般认为,苦能燥,苦能泄(泻下、泻火、泄气、降气),苦能坚。


苦味能燥


能燥是指苦味中药能燥湿,用于治疗湿证(寒湿、湿热、痰湿、水湿之分)。如治疗寒湿的苍术、厚朴,治疗湿热的黄柏、苦参,治疗痰湿的天南星,治疗水湿的扁蓄、瞿麦等均为苦味。


需要注意由于苦味能燥,且苦味药性多寒凉,所以苦味者,易伤津,又多能败胃。


苦味能泄


苦味能泄,其含义有三:一是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是指苦能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重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是指苦能清泄,如黄连、黄芩、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心)火(肺)热内蕴宜选。可见苦泄包括了泻下,泻火,泄气,降气等方面。


苦味能坚


坚,即坚实,强壮之义。即坚实组织,强壮脏腑功能之意,是针对脏腑组织软与胀的病理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损害而言。苦味中药能消除由于热邪或湿热引起的脏腑组织的软弱、胀满之病理变化,而使其坚实,从而恢复原有之功能。这便是苦味能坚的实质。由于苦味药有苦温和苦寒之别,二者各有偏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温药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衰退起兴奋作用,苦寒药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因此苦坚就有了两个含义:坚气和坚阴。


坚气 指苦温之品多着重在恢复强壮脏腑组织的功能上,故称之为坚气(笔者认为坚气可以理解为苦补);苦味的坚气之功多运用于寒湿邪为患之证,如平胃散。平胃散是苦温燥湿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湿滞证。方中的主药苍术苦温辛燥,除湿运脾;厚朴苦温,行气消胀,助苍术以运脾。陈皮芳香化浊,醒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脾胃,以助键运。诸药合用,使脾胃键运,湿浊得化,而病症自除。另外有的苦寒之品也有坚厚肠胃的作用——苦味健胃。现代药学研究表明,苦味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提高了食物中枢的兴奋性,于饭前服用少量苦味药,可增加胃酸的分泌,提高食欲,如果服用过量,反而抑制胃液的分泌,影响食欲。如投入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的作用。


坚阴 指苦寒之品多偏重于脏腑组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织之本身,故称之为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泄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即泻火存阴。坚阴进一步还可以细分为三种情况;①平相火,固肾阴,运用于阴虚火旺之证,如丹溪的虎潜丸,又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此两方均用于阴虚火旺之证,方中均在泻相火之中配伍养阴之品。②清热泻火,顾护阴津,运用于火热内盛之证,如《伤寒论》的黄芩汤。这类方主是通过祛热邪而达护阴津之目的。③泻下存阴。运用于实热热结之证。如《伤寒论》的大承气汤。这类方主是通过泻下热结而间接达到存阴之目的。通过以上对苦能坚阴的分析,可知苦能坚阴的实质是清热泻火与存阴两作用协同产生的结果。而非苦味本身的功能。


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坚阴与养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养阴是运用甘寒之品濡润滋养作用。如麦冬、玉竹、百合等。


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具有苦味的药在常用中药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寒凉药中苦味的中药占64.8%,在温热和平性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2.7% 和38.7%。苦味药的分布亦很广泛,清热、泻下、驱虫、祛风湿、抗疟、抗肿瘤、麻醉止痛等药中均以苦味药为主。苦味药以入肝、肺、胃三经为主,其次为大肠、心、脾、肾,与传统“苦入心”并不太一致。苦味药的化学成分较复杂,苦温药主要含挥发油(包括萜类),苷类;苦寒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苦平药的成分无规律性。另外苦味成分还有黄酮和糖类等。苦味药在经方中的配伍规律为:一是以配伍辛味药为首,其次为甘味药;二是苦味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常用于治疗阳热实证和虚实夹杂证。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