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野生家种均有,家种使用率较高,现主要分布在河南的武陟、温县,习称怀生地,但近几年以山西成为主产区,且产量之大约占全国的65%以上,山西主要分布在晋南地区的襄汾、绛县、万荣、冀城、曲沃、垣曲、夏县、临汾、闻喜等县,河北魏县、临漳、成安、肥乡,其中魏县面积最大;陕西大荔等比较集中。
生地生长周期:生长周期为两年,其中一年为育苗期。
采收 于10月上旬或下旬,叶逐渐枯黄,茎发干萎缩,苗心练顶,停止生长,根开始进入休眠期时便可收获。收获时宜逐行挖掘,做到不丢、不折、不损伤块根。在地里按大小不同分等级,以便上焙加工,一般亩产干品500公斤,高产可达600公斤以上。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能。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症。
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能。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症。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功能。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等症。
地黄应用广泛,药性平和,寒而不酸,补而不燥,既清热凉血,又滋阴补肾,故为多种方剂配伍要药及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据1985年《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统计,以地黄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有30余种。近几年来,对地黄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更加深入,在方剂中地黄的使用地占很大的比重,且多居主位。
地黄历来是我国出口的大宗药材,以量大质优而著称于世,行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如果国内外不出现特殊情况,地黄的出口量还会稳定增长。据了解,目前生地年需求量2.5万吨左右,也有的说有3万吨。
2015-2019年生地价格长期在9元(统货)上下波动,期间有几年受灾减产,种植户收益降低,影响了种植热情,多数种植户弃种。由于种植面积的调减,2020年生地价格回升到11元左右,当年种植积极性依然不高,2021年在实际消化中价格继续稳步攀升,到6月已涨至18元左右。进入7月生地产地可供货源显少,有货者惜售心理强,价格进一步上升至32元上下。
生地涨至30多元已创历史新高,有货者担心价格下滑,有惜售转为积极抛售,导致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7月河南产区遭遇强降雨,正值生长期间的生地植株遭遇严重水涝,短时间内人气聚集,把生地价格推向了更高的价位,从32元一路飞奔至50元左右,而且高价一直持续到2022年8月。
生地高价的形成,是多年低价的厚积薄发,暴雨成灾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
由于生地创造了历史从未有的天价行情,2021年种植生地的药农均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亩收益多达2万元以上。高收益极大刺激了药农种植生地热情,不但主产区扩大了种植,而且出现了不少新产区。生地种苗价格涨至26-36元/公斤不等,仅种苗亩投入6000元左右。
据了解,2022年全国生地种植面积近1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达5万吨。由于2022年生地生产过剩,产新后价格一路走低,产地最低价跌至18.5元左右。
生地在短期内价格出现了较大跌幅,有商便视价低买进,由此拉升了价格,到2022年12月价格回升至26元左右,目前市场价33元。
生地价格反弹没有多大利好,仅仅是相对价格低点而已。按照目前生地价格,药农仍有种植积极性,不过,由于生地不能重茬,老产区没有更多的生茬地栽种生地,想种植的只有到新产区包地栽种。由此,判断生地大面积发展也很困难。生地将在中高价位震荡运行,回落到从前的低价已不现实。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