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品种专题
品种专题
药通网|品种专题
白芍
1
概述

白芍是我国常用四十种大宗药材之一,用量巨大,在中药材品种中位居前列,也是为我国出口创汇最多的品种之一。白芍除广泛应用于药用临床配方外,也是诸多中成药的必要原料。


产地分布

白芍的产地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安徽亳州市方圆20公里范围之内,分布着全国生产总量的90%左右。亳州周边县市的部分地区及山东荷泽,也有种植的习惯,但数量不大,质量较次。近几年,在全国大量发展药材种植的影响下,山西、河南、山东、以及东北等省地也有一定面积的种植,但受技术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理想。


生长周期

白芍生长周期较长,一般为4-5年。可亩产干品800-1000公斤,亳州地处平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很少出现过大的自然灾害。由于当地种植历史十分悠久,种植、加工生产技术娴熟。


近几年价格变化及生产情况

白芍自1999年下半年从上一轮高价周期跌落,一直到2009年底价格长期在低谷徘徊不前,其中,2002-2004年白芍持续在3元(统货,千克价,下同)上下运行达三年之久,2005年白芍价格小有上浮,也不过涨至4元左右,到11月价格才升到6元上下。2006-2009年白芍价格依然蜗牛式前行,在6-7元上下反复震荡。

进入2010年白芍一改多年低迷行情,涨价步伐加快,尤其2010年白芍产新后出现购销两旺的火热行情,统货价格也从产新初期的12元,到产新高峰飙升至18元以上。随2010年白芍产新结束又出现小幅震荡回落,经过一段消化调整,进入2011年5月白芍行情再次启动,在多商积极购货带动下,短时间内价格又上升了一层台阶,到7月间白芍统货价格涨到26元左右。随着白芍价格的高升,陈货陆续开仓放货,白芍价格再次震荡回落。2011年白芍产新后,行情先热后温,凡是参与购货者,尤其前期购货者几乎都赔钱,后期入手买货也获利不大。


2010年白芍价格大幅上涨,刺激药农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只是2011年春季的长期干旱,使得白芍出苗不齐,缺苗、死苗现象较多。虽然2011年白芍行情不温不火,但是,生长期4-5年的亩收入依然在1万元以上。对于药农来说仍有种植积极性,因此2011年白芍种植面积扩大不少。2012年白芍产新后行情不温不火,药农种植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当然,比起前几年低价时还是有不少药农在扩大种植面积。


2013-2015年上半年白芍价格在18-20元上下浮动,生长4-5年的亩收入多在12000-15000元。有人说,白芍生长周期4-5年,即使1亩地卖1.2万元,平均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为何药农乐意种植。


虽然白芍生长周期4-5年,但是,前两年可以套种其它高杆农作物或药材知母,白术等,因此,药农仍乐意种植。可以说,在亳州白芍年年多有不少药农在种植,周而复始,循环采挖,循环种植。以前白芍种植主要集中在十九里镇周边,如今,魏岗、古井,牛集镇也新发展不少种植面积。

据了解,近几年白芍繁殖芽全部栽种下去,不但亳州药农继续坚持栽种,而且,每年拉到外省区不少,多是种苗公司在外地发展种植的。采挖一亩的白芍芽可以栽种5亩,近几年白芍每一年采挖面积均不少于一万亩,也就是说,每年栽种的面积不少于5万亩,包括在外地新发展种植的。


历史价格详情>>
历史价格
更多...
加工无硫白芍已成主流

自2015年新的{{中国药典}}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加工户开始无硫白芍。他们趁产新到集贸市场或从商贩手中购买带皮的鲜根子,脱皮后直接晾晒或上炕烘干,因为无硫货价格比含硫货高出1-2元。

因无硫白芍占据主流,前几年积压的陈货多含硫,销售受到影响,只有降低价格才能销售出去。由于大户手中的陈多含硫,他们不愿再投资购买无硫货,也不敢张扬,只有暗中降低价格偷偷卖货。大户对白芍的放弃,也是近几年价格没有大的突破原因之一。

加工户多压低价格买货,抑制价格难以上涨

亳州从事白芍饮片加工户不少于500家,他们在产新期间起五更睡半夜,去赶集买货,一集买1-2吨鲜货,拉回去顾工脱皮,晾晒或烘干,一天到晚忙碌,到头来只能挣点辛苦钱。因为大家买货时都想压低价格,能少出一毛钱,不愿多出一分钱。从产新到结束,都是这样在买货,有时候赶到阴雨天交易迟了价格就滑点,赶到晴天交易活跃价格就涨点。因为大家都在压低价格买货,等货买到手,产新结束,行情也平静了。这也是近几年白芍价格难以上涨的原因之一。


尽管2015-2017年亳州产区采挖面积并没有前几年大,但是,由于众多购货商都压着价格买货,价格焉有上涨之理,况且,周边产地每年都有不少货源流入亳州市场出售。同时,一直没有见底的陈货也在不断补充市场需求,还有“狗头”片暗中冒充白芍销售不少。这些都是白芍价格难以上涨的绊脚石,加上前几年囤积白芍的多没挣到钱,再次入手购买的人群不多。无论哪个品种,如果没有外界资金进入,形成强大的购买力,都很难出现大的涨价行情。


白芍,弃之可惜,舍之不得

大家有不少人之所以对白芍还独有情钟,就是认为白芍市场需求较大,近几年实际产量不大,库存也较前几年大大减少,而且生长周期又长。这么大的品种为何不涨价,可是,事实上行情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有人总是喜欢用市场需求量和产量寻找供求缺口,事实上,最不靠谱的就是数字,每年的产量谁能计算出准确数字,单从集贸市场上市量也是有很大误差的,因为每一集上市货源不可能全部成交,剩下的下一集又拉到市场上来了,还有在私下交易的有多少,小贩倒卖倒买,重复交易的有多少,这些都算不清。再说市场需求,有人说白芍年需求量有1万吨,也有说有1.2万吨的,还有说1.5万吨的,这些数字又都是从哪来的?我在中国药材公司1995年编著的(中国常用中药材)一书查到,白芍年需求量8000吨左右。这个数字是他们根据全国药材公司的销售量统计出来的,比较靠谱。时过二十多年,白芍的需求应该不知这个数字,具体能增加多少?确实不好统计。不过,从几百家饮片加工户销售的大概数量也可计算出八九不离十。据了解,亳州几百家饮片加工户销售出去的货源不少于1万吨,加上药厂走个子,白芍的市场年需求量大约在1.3万吨上下。据业内人士统计,这几年狗头片销售量不少于1500吨。白芍市场年需求量超过万吨是没有多大争议的,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需求量,才吸引不少人关注。


白芍生产成本决定地板价

白芍亩栽芽3000株,一株0.3元,仅种苗投入900元,加上底肥及每年追肥,共计600元,不算人工管理费,亩投入1500元左右。按照白芍生长期5年,亩产800千克,均价13元计算,5年亩收入10400元,除去种植成本1500元和采挖费用1000元,平均每年净收益1600元左右。


据亳州物价局通过长期细致的调查、审核,认为白芍的农本应为7-8元左右,但是此计算方法加上了农民的劳动力成本,所以白芍价格很难跌破10元。


无论白芍价格高低,由于当地已养成了种植习惯,而且在城郊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已弃农从商,闲置土地多被种上了白芍。另外亳州是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农民生产出来药材不愁销路,农民便会有种植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白芍的母根(当地称狗头)在历史上一般不作药用,但近年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而被开发药用,使白芍的总产量增加了10%-15%左右。


未来走势

对于白芍的未来走势,很多信息人多不愿过多评论,因为说不好会引来众多人的争议。其实,大家应当客观面对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该买进时就买进,该卖出时就卖出。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影响市场行情,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左右价格涨落。一个品种价格涨落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当年产量大小,产新时的价格高低,有无利好,能否聚集较大的人气等等。


综合分析,根据近几年白芍种植情况,未来几年产量不会小,价格反转上升压力较大。不过,结合自身种植成本及未来物价水平,白芍价格想回落到从前低价也不现实。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